這顆小行星最近容納液態水的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
著名的小行星,龍宮,正在滴灌科學家有關其水的過去的重要信息。
研究人員使用這顆近地小行星的 80 毫克微小樣本發現了液態水在巖石內晃動的時間比科學家認為的要晚得多的證據。
研究結果表明,龍宮的母體小行星在長得驚人的時間里一直存在液態水,而沒有蒸發,脫氣,或與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這真是一個驚喜!”說東京大學地球化學家飯冢剛。
“我們發現龍宮保存了原始的水活動記錄,這表明流體在巖石中的流動比我們預期的要晚得多。”
在它誕生之前,龍宮是”星子'——一顆行星的種子——正在形成在太陽系的外圍大約距今45.65億年.
這顆冰凍的原行星由積累的冰和塵埃組成,似乎在形成十億年后就解凍了。
解凍可能是在碰撞之后發生的,碰撞使星子破裂并加熱,融化了埋藏的冰并允許水流動。
就在那次碰撞,或者也許是之后的一次碰撞,可能會像水氣球一樣將原行星炸裂,將充滿液體的小行星噴入太陽系內部。
如果這是真的,那么數十億年前撞擊年輕地球的類似巖石體輸送的水量可能是標準模型所占的兩到三倍。
早期太陽系內部明顯缺乏水分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問題對于假設小行星首次向地球輸送水,播種我們星球的海洋和大氣層。
龍宮可能是缺少的鑰匙。它也不是唯一一顆似乎違背我們的理解水如何在沒有大氣層保護它們的情況下應對巖石物體。
“類似龍宮的物體長時間保持在冰上的想法是了不起的,”說飯冢。
“這表明地球的組成部分比我們想象的要潮濕得多。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地球水系統的起始條件。
Ryugu 的化學記錄基于放射性衰變镥-176 (176Lu)到鉿-176(176Hf)。
當存在液態水時,它會中斷這種衰變的發生方式。在龍宮樣品中,比例176Lu 至 176Hf與地球隕石完全不同(實際撞擊我們星球的小行星).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仔細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并最終得出結論,Lu-Hf 系統受到晚期流體流動的干擾,”說飯冢。
今天,龍宮已經全部干涸,但它的化學成分充分說明了我們早期太陽系的狀況。
畢竟,地球的小行星假說可能站得住腳。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