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檔案》辦刊特色鮮明,社會效益顯著,發行量居同類刊物前列,在國內外史學界、檔案學界及廣大史學愛好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2002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被評選為“雙效期刊”。為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以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
]]>《北大史學》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維普收錄名為:北大史學輯刊。
]]>《國學學刊》就形式而言,是一個廣闊的學術平臺,為海內外國學研究者提供傳播學術資訊、切磋學術心得、展示學術成果、貢獻學術理念的理想場所;就格調而言,它是一個包容的學術世界,真正倡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精神,凡有理有據有見解的學術研究,均予以鼓勵和提倡;就定位而言,它是一個前沿的學術陣地,拒絕平庸,體現國學研究的主流成果與發展趨勢,反映海內外國學研究的最新水準;就境界而言,它是一方高尚的學術凈土,鼓勵言之有物的研究,反對空洞不實的學風,致力于改善學術研究風氣,端正學術研究態度,弘揚實事求是、學貴篤實的精神。
]]>《絲綢之路》雜志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服務中國西部現代旅游”為宗旨,集中展示中國西部的壯美山川和悠久歷史文化,努力在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專家與群眾、文化與經濟之間鋪路架橋,知識性、學術性、現實性、趣味性兼及。上半月刊重點欄目:特別報道、關注、風情萬種、風景這邊獨好、大地行吟、探索o發現、古道遺韻、人物o視點、海外掠影、出行參考、前沿資訊;下半月刊重點欄目:絲綢之路學、敦煌學、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西北史地、文物考古、考察紀實、文博工作、文藝研究、西部教育、西部旅游、人物述評、政治與哲學、經濟管理、學術爭鳴、學術隨筆、動態與信息等。
《絲綢之路》在1994、1999年甘肅省社科類期刊評級中,連續被評為一級期刊;2007年,被評為”第二屆北方期刊獎”優秀期刊;2008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期刊”
]]>《中國史研究動態》以發表本學科專業研究的綜述性文章為主,包括中國古代史研究各分支學科的年度綜述、專題綜述、海外漢學研究狀況介紹、每年學術會議介紹、名家名作介紹、書評、書訊等,以信息量大,綜述水平高而被學界同好所稱道。
《中國史研究動態》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錄。
]]>《鹽業史研究》是我國唯一以鹽為研究、宣傳對象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它以反映代表我國鹽業史學術界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為己任,尤其注意發現、扶植在一定時期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優秀作品。
《鹽業史研究》獲得1996年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
]]>《文史精華》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持實事求是、存真求實的方針,面向全國,著重刊發百年以來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史料。設有多種專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創始人是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家傅衣凌﹐1982~1984年任主編。1985年起﹐由楊國楨任主編。韓國磐﹑陳詩啟任顧問。該刊以刊登中國社會經濟史理論研究和專題研究論文為主﹐也發表一些罕見的或新發現的史料和調查報告﹑中外史壇動態及書評。每年均有一定篇幅刊載外國學者的來稿。創刊以來到1988年﹐發表了四百多篇文章﹐體現了從經濟剖析社會﹐從社會剖析經濟的社會經濟史學風格和注重發掘民間文獻和區域研究﹑細部研究的學術特色﹐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重視。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收錄。
]]>《文史春秋》旨在為鞏固與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歷史研究服務。報道歷史見證人的親身經歷,既有詳實的史料性,又有可靠性。
]]>《看歷史》是中國第一本‘以新聞方式發現歷史’的新銳歷史雜志。由成都先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運營,采編團隊為來自國內主流媒體的資深編輯記者,同時約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及社會名流為本刊供稿。讀者群:通常為25~45歲的城市中堅力量。具有一定經濟基礎之后而欲求真相、求知識、開眼界的中產階層;具有一定閱讀興趣和閱讀品位的白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黨政干部、知識分子、大學生等。
]]>